什么叫美食家?仅仅是会吃能吃吗?美食家是如何引领美食创造与鉴赏,引领人类饮食健康的?有哪四种美食家?美食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? 2017年2月27日,中国烹饪艺术家年会上,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刘广伟先生向大家阐述了他创建的“五觉审美艺术”。刘先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,从烹饪艺术家的发展历程,从审美艺术的高度生动地讲述了食审美的五觉艺术,所有人听后大呼“过瘾,长姿势啦!“
以下是刘广伟先生的发言摘要
烹饪艺术家从无到有
提起艺术家,大家总觉得那些弹琴的、唱歌的、画画的是艺术家,而说到我们搞烹饪的也是艺术家,似乎总有些理不直、气不壮。相信大家今天听了我的介绍让大家,就会理直气壮,我们搞烹饪的,也会产生烹饪艺术家。烹饪艺术家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历经40年的发展。
烹饪是五觉审美的艺术
“烹饪艺术家”,这五个字里包含着五方面的意思:烹饪,艺术,艺术家,烹饪艺术,烹饪艺术家。什么是烹饪大家都明白,那么,什么是艺术呢?
所谓艺术,是才艺和技术的统称。它包括绘画艺术、雕塑艺术、音乐艺术、舞蹈艺术、电影艺术、戏剧艺术等等形式。其中绘画、雕塑是视觉审美,音乐是听觉审美,它们都是一觉审美;而舞蹈、电影、戏剧的审美既需要视觉,也需要听觉,他们属于二觉审美。我们创作的烹饪作品是不是艺术呢?
回答是肯定的:因为艺术品有两个基本特征:手工的,个性的,这两个特性,烹饪都具有。
烹饪作为一门艺术,在传统美学理论中是找不到依据的,19世纪初黑格尔创建美学体系时,就只承认视觉听觉的审美。他们认为,嗅觉味觉触觉是低级的、是生理的,是快感,不是美感。20世纪初,孙中山先生提出了“悦目之画,悦耳之音,皆为美术,悦口之味,何独不然?”的质疑,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挑战,但味觉审美并不能全面反映烹饪艺术的内涵。
现有的美学理论体系中没有烹饪艺术的位置。怎么办?理论源于实践,烹饪的美是客观存在的。2009年,我提出了“五觉审美”的理论,五觉是指视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、听觉,烹饪是五觉审美的艺术形式。
说到烹饪艺术的美,长期以来人们有两种认识,一种是只停留在视觉上,像食雕、盘饰、造型、盛器等,赞美的是形和色;另一种是聚焦在味觉上,强调的是味觉感知美,如酸、甜、苦、鲜、咸等味道。但是,仅仅靠视觉或味觉来审美烹饪艺术,是不够的。食物的腥、膻、香、臭,是需要嗅觉辨别审美的,食物的脆、嫩、酥、爽,是要靠口腔的触觉来感知的,加上像铁板烧、锅巴虾仁等菜品以及咀嚼带给食客的听觉感受,烹饪是需要视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、听觉五种感官共同感知的,所以我认为应该把烹饪定位为“五觉审美”的艺术,它是全感的艺术,它是大艺术。
五觉审美的两组权重
我刚才讲到烹饪作品是五觉审美,再深入探讨一下,可以把这五觉分成A、B两组。A组3项:嗅觉、味觉、触觉;B组2项:视觉、听觉。A组是食审美的核心要素,B组是食审美的辅助要素,A组的权重远大于B组。做个形象化的比喻,A组是皮,B组是毛,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。通俗地讲,五觉审美是3+2,不能是2+3。
为什么这样说?我们先来看B组的情况,举个极端的例子,盲人没有视觉,面对美食,只有四觉,但他们同样可以体验到食物之美。聋人没有听觉,也能够完成食物的审美过程。不能说B组没有审美作用,但是在整体审美过程中,它们只起到辅助性的作用。我们再来看看A组的情况。如果没有嗅觉,则吃饭不香;如果没有味觉,则入口无味;如果失去了口腔的触觉,则不辨酥脆软嫩。五觉审美没有A组,还能有饮食的快乐吗?显然不行。从这里就能看出A组和B组的差异。
分出两组权重,对厨师来说,有什么意义吗?有,而且非常重要。它涉及到菜品研发方向,涉及到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到什么地方。在当前厨界有很多重B组轻A组的现象,特别是青年厨师群体常常把握不好,研发制作菜肴时,在形、色上费的脑筋,要大大多于对菜品味道、口感和气味的关注,最终是这些创新菜只能吸引眼球,不能吸引嘴巴,所以缺少回头客。其实,不仅在国内,欧洲近几年的米其林厨师也有一个叫好不叫座的困扰,其根源正是没有摆正五觉审美的两组权重。好吃是1,其他是0。
五觉审美的两个顺序
饮食是一种五觉审美的艺术,两组权重以外,鉴赏顺序同样不容忽视。我把它们分为两组:一个是品尝顺序,另一个是需求顺序。
品尝顺序是:听→视→嗅→味→触。顾客坐到餐桌旁,先听到对美食的介绍,随后看到美食的形色,之后嗅到美食的气味,再之后美食入口,开始通过牙舌等品尝食物的软硬韧脆、酸甜苦辣。这是一个在每张餐桌旁都能见到的场景,这也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美食鉴赏顺序。
但是,如果换一个角度,按照人类对饮食核心需求来看,上述顺序正好要颠倒过来,即触→味→嗅→视→听。为了生存,人的首要需求是能够咀嚼下咽充饥,其次是口味好、气味好,然后才是好看、好听。这个顺序,我把它命名为“需求顺序”。
为什么要排出品尝和需求这样两个不同的顺序?它对我们的美食制作和餐企经营有什么作用?所以要排出五觉审美的两个顺序,是由于它们的应用对象不同。品尝顺序是针对顾客的,是他们对食物的接受过程;需求顺序是针对厨师的,属于厨师应知应会的内容。
美食之美,首先是能吃、可消化、有营养,这样才能维护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延续。所以,一个够格的厨师,在研发和制作菜品时,始终要坚持“需求顺序”,不能着眼于“品尝顺序”。在研发和制作美食时,好吃——这里包括味觉、嗅觉和触觉共同造就的好吃,是硬道理。而好看、好听只是锦上添花,没有好吃的好看、好听,都是浮云。
有些厨师不懂得这个道理,在菜品的研发和制作时,更多的是遵循“品尝顺序”,把力气全用在了好看、好听上,其结果是叫好不叫座。这是一条歧途,违背了美食欣赏的顺序原则,不仅不能为厨人带来好作品,更不能为餐厅带来回头客。 “两个顺序”是美食的五觉审美中一大原则,它们既不可颠倒,也不可混肴。美食的制作必须遵循“需求顺序”,而不是“品尝顺序”,这点,每位厨人都应牢记。
比起音乐、美术,食审美有四个特点:第一是作品鉴赏的即逝性。烹饪艺术作品是不能收藏的,烹饪艺术的审美过程就是作品的消失过程,这种即逝性屏障了我们对历史作品的认知;第二是作品鉴赏的普世性。不是每个人都能听懂贝多芬的交响曲,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张旭的狂草,但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烹饪艺术,都会鉴赏美食,美食没有国界;第三是单品鉴赏的小众性,音乐家演奏一首曲子,可以让成千上万观众同时欣赏,烹饪艺术则不能,烹饪艺术家的一款作品,只能供几个人同时欣赏品尝;第四是作品不可数字复制性,一首动听的歌曲,一幅精美的绘画,通过数字技术,可以精准的复制千份万份,烹饪作品则不能,因为到现在为止,五觉审美的B组,即视觉、听觉,可以数字化;但A组,即嗅觉、味觉、触觉组成的重要的一组,还不能有效地数字化。这给五觉审美带来了难度。
如何提高五觉审美修养?
比起其他艺术门类,厨师要培养、提高对美食的鉴赏能力,更不容易。首先,美食是五觉审美的艺术,除了视觉、听觉这些和其他艺术门类通用的鉴赏手段外,还要加上触觉、嗅觉尤其是味觉的参与。比其他艺术门类的鉴赏,美食的鉴赏,更复杂,难度更大;其次,烹饪从业者,90%都来自农村,大都是农民的子女,美食经历少,文化水平低,更增加了提升美食鉴赏能力的难度。
但是,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厨技可以从无到有,鉴赏能力也能从低到高。那么,如何提升自己的美食鉴赏能力呢?第一是多吃多品。俗话说,操千曲而知音,观千剑而识器。美食是吃的艺术,不吃就没有体验,吃的多了才能有领悟。第二是感觉敏锐。任何审美都是依靠感官感知的。提升自己感官的敏锐度,是美食审美的基础。抽烟、酗酒都会伤害您的敏锐。第三是旁通借鉴。艺术与艺术是相通的,绘画、书法、唱歌、演奏,要主动接触其他门类艺术。艺术与文化也是相通的,文学、历史、经济、民俗,要积极涉猎各种人类文化。
我期待,不远的将来,能有一批既有制作能力又有鉴赏能力的青年厨师脱颖而出,让中国烹饪艺术家站立人类美食艺术的潮头,让中华美食惠及世界更多族群。
行万里路,不做井底蛙;品万款菜,争当美食家。行万里路,取经同行家;品万款菜,体验色香味。行万里路,走出国之门;品万款菜,领悟它山石。